Page 1 of 1
佛经故事(一)
#1
Posted 2012-December-02, 10:43
打开一扇窗,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。
(一)
佛祖释迦牟尼在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之后,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。佛祖坐在一株菩提树下,沉思默想,观照本心。天空中涌现出花云,下起了花雨,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。祥瑞的菩提树威武挺立,和煦的阳光在风中露出慈颜,青山含笑,小河欢唱。百鸟衔来香枝,百兽采集了奇异的果品、鲜花供奉在佛前。鸟飞翔于天,兽欢撒于地。有情无情,同庆吉祥。释迦牟尼即将成佛,无尚祥光彻照天地,冲上死亡与欲念的魔宫。魔王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。看到释迦牟尼即将成佛,魔王波旬惊恐万状,他叫嚣着一定要阻止释迦牟尼成佛。波旬急忙派三名魔女蛊惑佛祖,三名魔女一名叫爱欲,一名叫贪欲,一名叫乐欲。她们盛装严饰,款款微步来到释迦牟尼前殷勤献媚,竭尽种种妖娆之态**之状。释迦牟尼深心寂定,对魔女**的挑逗毫不动心,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。
太子训诫她们道:“你们形态虽好,但心不端正,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,不自知耻,还敢来诳惑人吗?”
释迦牟尼又使法力,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:只见骷髅骨节,皮包筋缠,脓囊涕唾。魔女见状,匍匐而逃。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,十分震怒。他自恃神通,带领众魔兵、毒虫、怪兽,带上毒雷、毒箭,来到释迦牟尼座前。
魔王威胁说:“如果太子你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,却妄想在这儿成佛,我就让你粉身碎骨,死在树下。”
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,面对魔王的威胁一点儿也不恐惧。魔王命令魔军雷箭齐发。说来也怪,魔王的毒雷、毒箭射到释迦牟尼近处皆纷纷散落。任凭魔王风浪再三,但见佛祖安静如初。
释迦牟尼佛告诉凶恶暴躁的魔王:“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无数劫以来,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,圆满了六度万行。你来攻我,不是以卵击石,自取灭亡吗?”
说罢,释迦牟尼身放净光,魔众尽皆跌扑。
魔王听后更加不悦,又发动进攻,无奈他根本无法冲破佛祖周身的圣洁之光,他狼狈万状,只好承认失败。
这时天空一声巨响,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,将魔鬼全部驱散。
(二)
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应得度者皆得度。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,心里很不舒服,他来见佛,请佛赶快涅磐:“你度了那么多人了,可以涅磐了。”佛祖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,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。
魔王波旬说:“你涅磐后,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。”
佛说:“佛法是正法,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。”
魔王波旬说:“呵呵,正义永存,邪恶也不会消失。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,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?人性本恶,学坏容易学好难。你入灭之后,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,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。”
佛说:“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。佛光是普照之光,照耀着善良的人,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。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,你的福报也就完了,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,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。”
魔王波旬:“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,但是,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。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。”
佛说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哪里能避免得了!”
魔王波旬: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波旬亦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在顺应百姓方面,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。你戒律森严,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,教人远离贪欲。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,满足百姓的欲望。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?”
佛说:“我有佛经留世。”
魔王波旬:“经典是死文字,要教化众生,还是需要人来解释。”
佛说:“我有僧宝留世。”
魔王波旬:“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。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。”
佛说:“不会。”
魔王波旬说:“到你末法时期,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,穿你的袈裟,破坏你的佛法。他们曲解你的经典,破坏你的戒律,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……”
佛祖听了魔王的话,久久无语,不一会,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。
魔王见此,率众狂笑而去。
(一)
佛祖释迦牟尼在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之后,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。佛祖坐在一株菩提树下,沉思默想,观照本心。天空中涌现出花云,下起了花雨,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。祥瑞的菩提树威武挺立,和煦的阳光在风中露出慈颜,青山含笑,小河欢唱。百鸟衔来香枝,百兽采集了奇异的果品、鲜花供奉在佛前。鸟飞翔于天,兽欢撒于地。有情无情,同庆吉祥。释迦牟尼即将成佛,无尚祥光彻照天地,冲上死亡与欲念的魔宫。魔王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。看到释迦牟尼即将成佛,魔王波旬惊恐万状,他叫嚣着一定要阻止释迦牟尼成佛。波旬急忙派三名魔女蛊惑佛祖,三名魔女一名叫爱欲,一名叫贪欲,一名叫乐欲。她们盛装严饰,款款微步来到释迦牟尼前殷勤献媚,竭尽种种妖娆之态**之状。释迦牟尼深心寂定,对魔女**的挑逗毫不动心,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。
太子训诫她们道:“你们形态虽好,但心不端正,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,不自知耻,还敢来诳惑人吗?”
释迦牟尼又使法力,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:只见骷髅骨节,皮包筋缠,脓囊涕唾。魔女见状,匍匐而逃。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,十分震怒。他自恃神通,带领众魔兵、毒虫、怪兽,带上毒雷、毒箭,来到释迦牟尼座前。
魔王威胁说:“如果太子你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,却妄想在这儿成佛,我就让你粉身碎骨,死在树下。”
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,面对魔王的威胁一点儿也不恐惧。魔王命令魔军雷箭齐发。说来也怪,魔王的毒雷、毒箭射到释迦牟尼近处皆纷纷散落。任凭魔王风浪再三,但见佛祖安静如初。
释迦牟尼佛告诉凶恶暴躁的魔王:“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无数劫以来,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,圆满了六度万行。你来攻我,不是以卵击石,自取灭亡吗?”
说罢,释迦牟尼身放净光,魔众尽皆跌扑。
魔王听后更加不悦,又发动进攻,无奈他根本无法冲破佛祖周身的圣洁之光,他狼狈万状,只好承认失败。
这时天空一声巨响,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,将魔鬼全部驱散。
(二)
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应得度者皆得度。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,心里很不舒服,他来见佛,请佛赶快涅磐:“你度了那么多人了,可以涅磐了。”佛祖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,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。
魔王波旬说:“你涅磐后,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。”
佛说:“佛法是正法,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。”
魔王波旬说:“呵呵,正义永存,邪恶也不会消失。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,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?人性本恶,学坏容易学好难。你入灭之后,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,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。”
佛说:“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。佛光是普照之光,照耀着善良的人,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。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,你的福报也就完了,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,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。”
魔王波旬:“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,但是,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。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。”
佛说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哪里能避免得了!”
魔王波旬: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波旬亦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在顺应百姓方面,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。你戒律森严,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,教人远离贪欲。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,满足百姓的欲望。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?”
佛说:“我有佛经留世。”
魔王波旬:“经典是死文字,要教化众生,还是需要人来解释。”
佛说:“我有僧宝留世。”
魔王波旬:“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。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。”
佛说:“不会。”
魔王波旬说:“到你末法时期,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,穿你的袈裟,破坏你的佛法。他们曲解你的经典,破坏你的戒律,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……”
佛祖听了魔王的话,久久无语,不一会,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。
魔王见此,率众狂笑而去。
#3
Posted 2012-December-03, 10:21
一只破水桶的启示
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,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。
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,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,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。就这样,两年以来,日复一日,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。
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,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。经过两年的失败之后,一天在河边,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:“我觉得很惭愧,因为我这边有裂缝,一路上漏水,只能担半桶水到家。”
农夫回答它说:“你注意到了吗?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,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花?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漏,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。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,你就给它们浇水。两年了,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。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,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?”
我们每个人都好比那只有裂缝的桶,各自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。倘若我们怀着一颗包容的心,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,并且能够扬长避短,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。
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,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。
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,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,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。就这样,两年以来,日复一日,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。
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,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。经过两年的失败之后,一天在河边,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:“我觉得很惭愧,因为我这边有裂缝,一路上漏水,只能担半桶水到家。”
农夫回答它说:“你注意到了吗?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,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花?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漏,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。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,你就给它们浇水。两年了,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。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,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?”
我们每个人都好比那只有裂缝的桶,各自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。倘若我们怀着一颗包容的心,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,并且能够扬长避短,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。
#4
Posted 2012-December-03, 10:26
一、佛经十大名句
经典一:一切皆为虚幻。
经典二:不可说。
经典三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经典四: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,心不动,人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;如心动则人妄动,伤其身痛其骨,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。
经典五: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
经典六: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。
经典七:大悲无泪,大悟无言,大笑无声。
经典八: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
经典九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经典十: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。
二、明白的道理
▲问曰:“世间为何多苦恼?”佛曰:“只因不识自我”——一语成谶。
▲佛曰:“人生有八苦:生,老,病,死,爱离别,怨长久,求不得,放不下”——苦的来源基于此。
▲佛曰:“笑着面对,不去埋怨。悠然,随心,随性,随缘。注定让一生改变的,只在百年后,那一朵花开的时间。”——笑口常开的依据。
▲佛云:“爱欲之人,犹如执炬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。”——解密表象因果。
▲“活着一天,就是福气,就该珍惜。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,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。”——知足常乐。
▲“同样的瓶子,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?同样的心理,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?”——不自醒的提醒。
▲“忌妒别人,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。忌妒别人,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。”——自寻烦恼。
▲“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?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,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?”——人与狗的区别。
▲佛云:“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,比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”——欲望等于刀尖嗜血。
▲佛云:“恶人害贤者,犹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坠;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坠自身。贤不可毁,祸必不已”——害人就是害己。
▲“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,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。”——被财富所累。
▲“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,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。”——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。
▲“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,那才是真正的尊贵。”——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。
▲“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”--等同于“谣言止于智者”——智慧经典。
经典一:一切皆为虚幻。
经典二:不可说。
经典三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经典四: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,心不动,人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;如心动则人妄动,伤其身痛其骨,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。
经典五: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
经典六: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。
经典七:大悲无泪,大悟无言,大笑无声。
经典八: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
经典九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经典十: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。
二、明白的道理
▲问曰:“世间为何多苦恼?”佛曰:“只因不识自我”——一语成谶。
▲佛曰:“人生有八苦:生,老,病,死,爱离别,怨长久,求不得,放不下”——苦的来源基于此。
▲佛曰:“笑着面对,不去埋怨。悠然,随心,随性,随缘。注定让一生改变的,只在百年后,那一朵花开的时间。”——笑口常开的依据。
▲佛云:“爱欲之人,犹如执炬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。”——解密表象因果。
▲“活着一天,就是福气,就该珍惜。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,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。”——知足常乐。
▲“同样的瓶子,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?同样的心理,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?”——不自醒的提醒。
▲“忌妒别人,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。忌妒别人,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。”——自寻烦恼。
▲“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?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,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?”——人与狗的区别。
▲佛云:“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,比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”——欲望等于刀尖嗜血。
▲佛云:“恶人害贤者,犹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坠;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坠自身。贤不可毁,祸必不已”——害人就是害己。
▲“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,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。”——被财富所累。
▲“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,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。”——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。
▲“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,那才是真正的尊贵。”——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。
▲“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”--等同于“谣言止于智者”——智慧经典。
#10
Posted 2012-December-05, 06:29
寂静就好像向上摆着的空杯子
- 从前,有一位大师,充满智慧,远近闻名。
这位大师讲道十分精彩,一个村子就请他去讲道,他接受了邀请。到村子时,早已有好几百人等在那儿了。隆重的迎接仪式过后,大师站在讲台上开始讲话,台下的人都竖起了耳朵。大师说:"亲爱的兄弟姐妹!我很荣幸今天能到这儿和大家在一起学习。但我想问一下,我今天要讲的内容,你们知道吗?"
全体听众都大喊着回答:"知道!我们知道!"大师停下来,看着大家笑了,说道:"嗯,既然你们都知道了,我就不用讲了,对吧?"于是他一声没吭,下台走了。
村里的人都很失望,他们决定再请他一次,大师也答应了。这天到了,大师受到了传统仪式的迎接。即将开始时,他又问了和上次同样的问题。这次,大家都准备好了。所以当大师一问:"我今天要讲的话题,你们知道吗?"台下所有的人就一起喊道:"不知道!我们什么也不知道!"
大师停下来,脸上带着一丝调皮的微笑,说:"我亲爱的朋友,如果你们什么也不知道,我讲了也白讲,是吧?"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,他又走了。所有的人都惊呆了。他们都以为"不知道"就是大师想听的答案。
但大家都拒绝放弃。他们问自己:"如果大师的问题既不能回答'知道',也不能回答'不知道',那到底答案是什么?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师的智慧呢?"于是,村里开了个会讨论。他们集体商量好该怎么办,都觉得这回是胜券在握了。他们又一次邀请了大师。日子到了,大家又紧张又兴奋。同样,大师这次又问道:"我今天要讲的话题,你们知道吗?"大家毫不犹豫,一半人喊:"知道!"另一半人喊:"不知道!"然后,大家就等着大师的反应。大师说:"嗯,那让那些知道的人教那些不知道的人吧!"这给了在场的每个人当头一击。还没等大家缓过来,大师就静静地离去了。
这下该怎么办?村里的人还是不死心。他们决定再试一回。
大师来了,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。这次谁也没说话。台下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。在一片寂静中,大师最终开口了,他智慧的话语流淌到了大家的心田。
大师说道:"只有在寂静中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智慧的声音。"
第一次,当大师问村里的人是否知道他要讲的话题,他们说:"知道!我们知道!"这是骄傲的自我。当一个人脑子里充满信息时,什么也装不进去。就像一个盛满水快要溢出来的杯子,一滴水也添不进去。
第二次,大家回答说:"不知道!我们什么也不知道!"这是消极的回答。一个关闭、消极的脑子也接受不了最高的智慧。这就好像把杯子底儿朝上倒过来,再怎么倒水也没用。
第三次,大家既说"知道"又说"不知道",这反映出大脑怀疑、左右摇摆的两面性。一个不稳定、充满疑虑的脑子是无法吸收真知的。这就好像杯子装的水掺了泥。水已经不纯了,再往里加的水也同样会被污染。
只有当脑子静下来,不胡思乱想了,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。沉默就好像向上摆着的空杯子,可以装入和容纳真知的泉水。
#12
Posted 2012-December-06, 02:01
谢谢!只有当脑子静下来,不胡思乱想了,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。沉默就好像向上摆着的空杯子,可以装入和容纳真知的泉水。这让我想起论坛和群里的那么潜水者•••
#13
Posted 2012-December-21, 18:44
《稼说送张琥》
这是苏轼(东坡)写给与他同年考取进士的好友(张琥)的一篇临别赠言。
【原文】
曷(hé)尝观于富人之稼乎?其田美而多,其食足而有余。其田美而多,则可以更休,而地方得完。其食足而有余,则种之常不后时,而敛之常及其熟。故富人之稼常美,少秕而多实,久藏而不腐。今吾十口之家,而共百亩之田,寸寸而取之,日夜以望之,锄耰yōu铚zhì艾,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,而地力竭矣。种之常不及时,而敛之常不待其熟,此岂能复有美稼哉?古之人,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,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,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。弱者养之以至于刚,虚者养之以至于充。三十而后仕,五十而后爵,信于久屈之中,而用于至足之后;流于既溢之余,而发于持满之末,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,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。吾少也有志于学,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,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。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,而众且妄推之矣。呜呼!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。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吾告子止于此矣。子归过京师而问焉,有曰辙子由者,吾弟也,其亦以是语之。
【译文】
你可曾经观察过富人种的庄稼,他们的田又多又好,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,田又多又好,就可以轮换着耕种,田地的肥力便得以保持。粮食充足而有余,就能够按节令耕种,庄稼也能在完全成熟了才收割。所以富人的往往很好,颗粒饱满而秕谷很少,能够长时间存放而不腐坏。现在我一家十几口人,有一百多亩地,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,夜以继日的在土地上翻作和镰割,庄稼像鱼鳞一样地密集,以致土地的养分耗尽。耕种经常赶不上节令,收的时候也等不到庄稼成熟。像这样哪能会收到好的粮食呀?
古时候的人,他们的才能不会超过今天的人们,但是他们平时自我修养而不敢出来贸然行事,就象婴儿等待成长一样(等待思想才华完全成熟):精心哺育孱弱者,使他们刚强健壮起来;教养才智缺乏者,使其逐渐地充实起来。三十岁以后才出来从政,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进爵。在他还不成熟的时候相信并等待他,在他成熟之后才使用他。就像充溢之后才会水流、满弓之极才发箭,这就是古人比今人厉害、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地方。
我小时候也有志于用功学业,不料早早地与你同科考中。不过你的成功出仕也不可以说是不早的了,我现在虽然感到自己的不足,但是大家都很赞许称颂我了。唉!你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!希望你读书广见博识,而简约审慎地取用。在深厚的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。我能跟你说的就这些了。
你回去路过京城的时候打听一下,有个叫苏辙、字子由的,他是我的弟弟,请你把这些话也转告他。
纵观上下五千年,哪一位学有所成者不是众览群书、学富五车?想要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,从书本中去寻找不失为一个良策。有人反驳说,在生活实践中更能让我们积累经验。那么如果我们已从书本上了解了事物的本质特性,然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探索求证岂不是更加完美、更加深刻?书籍,尤其是前人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而编著的书籍,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,只要我们肯去钻研阅读,肯用心去求证,那么前人的业绩就可以由我们继续去发扬,我们甚至可以突破前人的观点,树立新的观点,就好比前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台阶,我们只需踩在巨人的肩膀之上。大量的科学定律就足以说明这样的事实,不需要我在这里长篇累牍。
再者,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各种微观的、宏观的思想理论,传承了一代又一代,道法自然、忠孝礼义、上善若水、淡泊明志... ...这些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,感染着我们,而且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。圣人之所以是圣人,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验证而依然不破,依然在被后人所颂扬。这样的思想,只要我们从书籍中去汲取,便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,升华自己,净化灵魂。我们不得不叹服书籍的神奇!
当然,我们倡导博览群书,并不是要你把前人的思想全部拿来,也不是说只要前人著书立传,我们就把前人的思想全部予以肯定。社会的变革、时代的变迁、人类思想的进步,都决定了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,大自然如此,人的思想也是如此。这时就需要变通,而东坡先生的“约取”、“薄发”恰好可以在这时发挥作用。取前人思想的精要,慎重运用知识,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而加以运用,这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、真正懂得运用书中知识的人。
如今的书籍种类众多,不是说只有前人的书才有可读性。现时的书评论述、都市文学、网络原创、时事评论等等,有很多很多都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。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、处世的态度,还可以从书中寻找写作的灵感、心灵的碰撞。博览群书,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,开阔了自己的眼界,不再做井底之蛙,让自己成竹在胸。而有选择地汲取书中的精华,再把汲取的精华慢慢地释放于生活之中,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自己。
书籍一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伙伴,便会不离不弃,几日不读书,就会感觉胸腹空空,哪怕重温旧书也好,着实对书籍有了依恋,这种感觉想来实是好事一桩,万不可将其丢弃。“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”,这是我的读书的座右铭。
综合摘录---lycier
这是苏轼(东坡)写给与他同年考取进士的好友(张琥)的一篇临别赠言。
【原文】
曷(hé)尝观于富人之稼乎?其田美而多,其食足而有余。其田美而多,则可以更休,而地方得完。其食足而有余,则种之常不后时,而敛之常及其熟。故富人之稼常美,少秕而多实,久藏而不腐。今吾十口之家,而共百亩之田,寸寸而取之,日夜以望之,锄耰yōu铚zhì艾,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,而地力竭矣。种之常不及时,而敛之常不待其熟,此岂能复有美稼哉?古之人,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,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,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。弱者养之以至于刚,虚者养之以至于充。三十而后仕,五十而后爵,信于久屈之中,而用于至足之后;流于既溢之余,而发于持满之末,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,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。吾少也有志于学,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,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。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,而众且妄推之矣。呜呼!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。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吾告子止于此矣。子归过京师而问焉,有曰辙子由者,吾弟也,其亦以是语之。
【译文】
你可曾经观察过富人种的庄稼,他们的田又多又好,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,田又多又好,就可以轮换着耕种,田地的肥力便得以保持。粮食充足而有余,就能够按节令耕种,庄稼也能在完全成熟了才收割。所以富人的往往很好,颗粒饱满而秕谷很少,能够长时间存放而不腐坏。现在我一家十几口人,有一百多亩地,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,夜以继日的在土地上翻作和镰割,庄稼像鱼鳞一样地密集,以致土地的养分耗尽。耕种经常赶不上节令,收的时候也等不到庄稼成熟。像这样哪能会收到好的粮食呀?
古时候的人,他们的才能不会超过今天的人们,但是他们平时自我修养而不敢出来贸然行事,就象婴儿等待成长一样(等待思想才华完全成熟):精心哺育孱弱者,使他们刚强健壮起来;教养才智缺乏者,使其逐渐地充实起来。三十岁以后才出来从政,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进爵。在他还不成熟的时候相信并等待他,在他成熟之后才使用他。就像充溢之后才会水流、满弓之极才发箭,这就是古人比今人厉害、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地方。
我小时候也有志于用功学业,不料早早地与你同科考中。不过你的成功出仕也不可以说是不早的了,我现在虽然感到自己的不足,但是大家都很赞许称颂我了。唉!你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!希望你读书广见博识,而简约审慎地取用。在深厚的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。我能跟你说的就这些了。
你回去路过京城的时候打听一下,有个叫苏辙、字子由的,他是我的弟弟,请你把这些话也转告他。
纵观上下五千年,哪一位学有所成者不是众览群书、学富五车?想要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,从书本中去寻找不失为一个良策。有人反驳说,在生活实践中更能让我们积累经验。那么如果我们已从书本上了解了事物的本质特性,然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探索求证岂不是更加完美、更加深刻?书籍,尤其是前人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而编著的书籍,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,只要我们肯去钻研阅读,肯用心去求证,那么前人的业绩就可以由我们继续去发扬,我们甚至可以突破前人的观点,树立新的观点,就好比前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台阶,我们只需踩在巨人的肩膀之上。大量的科学定律就足以说明这样的事实,不需要我在这里长篇累牍。
再者,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各种微观的、宏观的思想理论,传承了一代又一代,道法自然、忠孝礼义、上善若水、淡泊明志... ...这些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,感染着我们,而且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。圣人之所以是圣人,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验证而依然不破,依然在被后人所颂扬。这样的思想,只要我们从书籍中去汲取,便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,升华自己,净化灵魂。我们不得不叹服书籍的神奇!
当然,我们倡导博览群书,并不是要你把前人的思想全部拿来,也不是说只要前人著书立传,我们就把前人的思想全部予以肯定。社会的变革、时代的变迁、人类思想的进步,都决定了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,大自然如此,人的思想也是如此。这时就需要变通,而东坡先生的“约取”、“薄发”恰好可以在这时发挥作用。取前人思想的精要,慎重运用知识,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而加以运用,这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、真正懂得运用书中知识的人。
如今的书籍种类众多,不是说只有前人的书才有可读性。现时的书评论述、都市文学、网络原创、时事评论等等,有很多很多都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。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、处世的态度,还可以从书中寻找写作的灵感、心灵的碰撞。博览群书,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,开阔了自己的眼界,不再做井底之蛙,让自己成竹在胸。而有选择地汲取书中的精华,再把汲取的精华慢慢地释放于生活之中,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自己。
书籍一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伙伴,便会不离不弃,几日不读书,就会感觉胸腹空空,哪怕重温旧书也好,着实对书籍有了依恋,这种感觉想来实是好事一桩,万不可将其丢弃。“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”,这是我的读书的座右铭。
综合摘录---lycier
#14
Posted 2012-December-21, 19:21
lycier 有感而发,确实如此。
我小时家境贫苦,生于农村,我家的柴房里有半箱书。分别是五十年代的繁体语文课本、《红旗一代接一代》、民国版的《资治通鉴》,我身体弱,不爱上学,常常等妈妈上工去后,从上学路上偷偷溜回家,钻在柴房里,实在没意思了,就翻着那些无聊的书,没成想,慢慢喜欢上阅读了,高中时,我在柴房的窗户上贴了三个字:积厚宅。很怀念那个盈满的过程。
哈,所以我喜欢古体诗,偏受宋词.
阅读是通往天堂的钥匙。
桥牌呢?亦然!
我小时家境贫苦,生于农村,我家的柴房里有半箱书。分别是五十年代的繁体语文课本、《红旗一代接一代》、民国版的《资治通鉴》,我身体弱,不爱上学,常常等妈妈上工去后,从上学路上偷偷溜回家,钻在柴房里,实在没意思了,就翻着那些无聊的书,没成想,慢慢喜欢上阅读了,高中时,我在柴房的窗户上贴了三个字:积厚宅。很怀念那个盈满的过程。
哈,所以我喜欢古体诗,偏受宋词.
阅读是通往天堂的钥匙。
桥牌呢?亦然!
Page 1 of 1